有一天我們也會老

2010112313:50

無料カウンター

有位親戚新婚後和婆婆同住,發現婆婆常對左鄰右舍說媳婦不給她飯吃,讓她忙著闢謠,因此婆媳關係不好。而她每天還要上班,因此生活變得很緊張。經過一段日子,才發現原來婆婆是罹患了失智症,並且有被遺棄的妄想,其實是錯怪了婆婆。

一位醫師朋友的高齡父親,常在晚餐時重覆說一件往事或同一個笑話,家人的臉上總會露出「又來了」的表情。幾年後,朋友的父親被診斷為失智症,想起以前對父親重覆講同一個笑話的不耐煩,不禁有點自責。當初如果能對父親的笑話都當作第一次聽到而興高采烈的回應,不知父親會有多高興!

不曉得長輩已經失智而沒做出適當因應不免後悔,發現長輩失智後的照顧也很辛苦,尤其看到原來能幹、高高在上的長輩逐漸退化,心理上更是難以接受。

一位同事的手機24小時開著,因為擔心他失智的母親隨時會出事,事情可以小到母親打電話來問他今天是星期幾或抱怨被外傭罵,大到外傭打電話來說母親跌倒爬不起來,讓他趕回家把母親送醫,因此這位同事上班時常提心吊膽。

幾天前,我開車載著一位輕度失智的朋友。30分鐘的車程我們重覆好幾次以下的對話:

「我們現在要去哪裡?」
「去看電影啊。」
「去看什麼電影?」
「唐山大地震。」
「看完之後妳會送我回家嗎?」
「看完之後要去吃飯啊。」
「吃完飯後妳會送我回家嗎?」
「一定送妳回家的。」

我手握方向盤,忍不住轉頭看看這位朋友,她每次問的時候都很認真,表情甚至有點迷茫。她真的是不記得剛剛才問過,對她來講,每次問的都是新的問題,好個「活在當下」!不曉得她有失智的人,會以為這位朋友是故意搗蛋。我只好把我們之間的對話當作一段歌曲反覆播放或電腦不停的當機開機了。然而,這只是短短30分鐘,可以想像與她終日相處的家人要心平氣和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從調整心態與生活作息做起

每次我演講和失智症相關的議題時,聽眾常提出許多問題或經驗分享。每位失智長者的情境不同,每個家庭的人力、經濟能力也不一樣,很難有一定的答案,但是卻可以從調整心態和改變生活作息著手。

1. 
當長者重覆問什麼時候要去看醫師時,與其生氣的說:「不是跟你說過了嘛,下午才要去看醫生,不要再一直問了。」不只自己說了心煩,長者聽了也覺得委屈,大家都不好受。還不如平心靜氣的回答:「今天下午」,字句還說得少一點,節省精力呢。

2. 
當長者忘了或不會做某件事時,可以從旁提醒他,如果不會,不用一再敦促,徒增雙方的挫折感。失智長者的認知功能雖然逐漸退化如小孩,但不若小孩有學習成長的能力,是不能勉強的。

3. 
人人都喜歡被稱讚,失智長者被稱讚時常會笑得如小孩般的燦爛,更會讓他有安全感。

4. 
當失智長者的症狀越來越嚴重時,在生活上,要有父母與兒女可能角色互換的心理準備。

5. 
有能力在家中照顧失智長者是最好的,也許要考慮調整生活作息、調動自己的職務、雇用幫手、找其他的子女共同負擔,或尋求社會資源的幫助。如果經過衡量,覺得失智長者在安養機構受到的照顧會比家中好時,也可以讓長者住進合適的安養中心,但要時常去探望。

有一年我們在日本開同學會,很多同學從醫學院畢業後就沒再見過面。兩位從台灣去的同學在旅館大廳裡找不到同學,其中一位指著一群人說,會不會就是他們。另一位說:「哪裡是,那些人都是歐吉桑和歐媽桑哩!」走過去一看,竟然就是同學,非常震驚!他不知自己即將步入60大關,在別人眼中,也是不折不扣的歐吉桑了。

我們都曉得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但奇怪的是常不自覺的以為那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而忘了自己也會老,也會經歷生病、死亡。照顧失智長者也許會讓我們提早有這種認知,在感嘆生命的無常時,也較能心平氣和的接受老後的一切吧!

(此文已刊登於201010月康健雜誌的劉秀枝專欄)